“网络暴力险”:当键盘成为凶器,谁来为受害者的精神创伤买单?


2023年,中国网络暴力受害者超2亿人,其中30%出现抑郁症状,但仅有0.5%获得赔偿。在法律追责滞后、平台责任模糊的背景下,保险能否成为填补社会治理空白的“缓冲垫”?

现实困境

  • 损失量化难:精神损害缺乏统一赔偿标准,法院判赔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;

  • 道德风险高:可能催生“自导自演”骗保行为;

  • 逆向选择:高风险人群(如公众人物)更倾向投保,导致保费飙升。

全球探索

  • 韩国“网络诽谤保险”:覆盖法律诉讼费、心理治疗费及收入损失,但要求受害者先向警方报案并取得立案证明;

  • 美国“名誉保护险”:与公关公司合作,受害者可获危机公关服务,防止负面信息扩散;

  • 中国试水:众安保险推出“网络暴力责任险”,面向企业客户,若员工因工作遭受网暴导致停工,企业可获赔员工工资及法律费用。

中国路径

  • 立法支撑:明确网络暴力赔偿标准,如参考《民法典》第1183条,将精神损害赔偿上限提升至50万元;

  • 技术风控:通过AI监测投保人社交账号,识别异常互动(如短时间内大量辱骂评论),动态调整保费或拒保;

  • 生态共建:保险公司与社交平台、心理咨询机构联动,形成“预防-赔偿-修复”闭环。

社会意义:网络暴力险不仅是金融产品,更是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的“软约束”——当攻击行为可能引发经济代价时,键盘侠或许会多一分敬畏。


相关推荐
新闻聚焦
热门推荐
返回列表
Ctrl+D 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,全面了解最新资讯,方便快捷。